一、理解诗词大意
1.了解作者及其背景。古诗词是“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”。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,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,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,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、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、成语等。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。课上采用学生汇报信息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,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身世、写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,为理解古诗词内容作好铺垫。
2.高声朗读,理解大意。初读诗歌时,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,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,读准诗题、作者,读通每一句诗,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、流利、有节奏,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,培养学生的语感。
二、感悟诗词情境
1.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。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、韵律和谐、语句简练、朗朗上口、意境优美等特点,最适合诵读。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。教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,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,读得如痴如醉。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,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,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,感受诗词的音律美、形象美、意境美。
2.在歌唱中感受诗词情境。我们都知道,诗歌起源于劳动,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。《诗经》305篇,经过孔子“弦歌之”,诗乐合一,每篇皆可入乐歌唱。用今曲来唱古诗词,把当今乐坛、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,经过精心选择后,套进古诗词中,反复教唱,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。教学时,对已有曲调的,像苏轼的《明月几时有》、岳飞的《满江红》、杨慎的《滚滚长江东逝水》、王维的《阳关三叠》……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。对未有曲调的诗词,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,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、格调的把握,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,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,用民歌、通俗歌曲、影视歌曲、儿童歌曲来套曲。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,试唱成功后,展开诗词歌唱比赛,评出最佳者,让全班学生学唱。如,有的学生用《我们的田野》的曲谱唱《登金陵凤凰台》,用《上海滩》的曲谱唱《秋浦歌》等。用今曲来唱古诗词,不仅唱出诗情画意,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,而且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了他人,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,兴致勃勃,寓教于乐。
3.在绘画中想像诗词情境。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,诗中有画,极富绘画之美感。教学中,我们把“诗”与“画”结合起来,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,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,体会诗句的描写,充分发挥想像,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,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。不同的学生,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。通过绘画,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,受到美的熏陶,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,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,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、鉴赏古诗词的兴趣。
4.在表演中再现诗词情境。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,蕴含着哲理美。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,再把它表演出来,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,张扬学生的个性,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,引起情感共鸣,再现诗中的情境,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,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。例如一组学生这样表演《赠汪伦》:两个学生扮演船公,一个学生扮演李白。李白跳到船上,忽然听到岸上有踏歌的声音。李白循声望去,只见一个学生扮演汪伦,两个学生扮演仆人。他们一边拍着手,一边用脚打着节拍过来了。李白与汪伦拥抱,李白说:“兄弟,多保重啊!”汪伦洒泪说:“今日相别,不知何时才能相见!”另一组学生这样表演《独坐敬亭山》:一排学生手牵手高高举起,扮成敬亭山。一个学生扮演李白,边吟诵诗歌边表演。吟到“众鸟高飞尽”时,一群学生扮演众鸟展翅飞翔上台,一眨眼就飞得无影无踪了。吟到“孤云独去闲”时,一个学生扮演孤云独自在飞来飞去。李白面对着敬亭山,久久地看着,若有所思……通过表演,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、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,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。
三、拓展诗词阅读